2025年10月10日至11日,“第十一届数字治理工作坊——面向人工智能与多模态数智融合的数字公共治理:理论与实践”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成功举行。本次工作坊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工作坊聚焦人工智能时代学科融合背景下公共服务实践创新的方法和路径,自启动征稿以来共收到110篇投稿,经学科领域专家和支持刊物共同评审,最终遴选出10篇论文展开研讨。
10月10日上午
开幕式与主旨报告
会议开幕式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系主任赵玉攀老师主持,邀请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王健院长、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陈娜副院长分别致会议开幕辞。

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系系主任赵玉攀老师主持
会议开幕致辞环节
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王健院长代表学院对与会嘉宾和参会学者表示热烈欢迎。王健院长指出,学院在数字治理与智能化管理研究领域已形成系统布局与重点突破,始终致力于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与理论创新。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数字治理领域的研究与人才培养,积极支持数字治理工作坊等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建设,推动相关领域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

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王健院长致开幕词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陈娜副院长首先对主办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表示感谢,并分享了中山大学在数字治理领域的研究经验与学科布局,期待在未来与多方持续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数字治理研究高质量发展。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
陈娜副院长致开幕词
主旨报告环节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李树茁老师作题为《智能时代公共管理学科交叉与应用》的主旨报告。李树茁老师从智能技术的发展脉络与公共管理学科的演进出发,系统阐述了智能时代公共管理面临的范式转型与方法创新,强调公共管理学科应更加重视跨学科的理论融合与实证应用,强化技术素养与治理伦理并重的研究路径,以促进学科在智能社会中的再生与拓展。

西安交通大学李树茁老师进行主题分享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朱春奎老师作题为《人工智能社会实验与美好生活》的主旨报告。朱春奎老师从人工智能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应用出发,探讨了技术创新与社会价值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人工智能时代的公共管理研究应超越效率与风险的二元视角,使技术发展真正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复旦大学朱春奎老师进行主题分享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陈娜老师作题为《智能时代的城市治理新框架:演化韧性的理论创新探索与应用启示》的主旨报告。陈娜老师从智能化转型背景下的城市复杂性出发,强调以“演化韧性”为核心的城市治理新框架探索的重要性,明确在高度不确定的智能社会中,城市治理体系需从传统的稳定导向转向动态适应与持续进化,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共治与系统性风险的前瞻防控。

中山大学陈娜老师进行主题分享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孙宗锋老师作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街头官僚研究》的主旨报告。孙宗锋老师从人工智能深度嵌入公共服务一线的现实出发,分析数字技术对街头官僚行为逻辑与治理关系的重塑,揭示算法应用带来的“人机协同”与“人机张力”等治理议题,提出从制度设计与组织文化两方面构建兼顾技术理性与人本关怀的智能化治理体系。

山东大学孙宗锋老师进行主题分享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部赵妍妍老师作题为《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情感对话技术》的主旨报告。赵妍妍老师结合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发展,系统介绍了大语言模型在情感计算与人机交互领域的最新进展,阐释情感对话技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与多模态理解实现机器对人类情绪识别与共情式回应的机制,拓展了智能技术的应用边界。

哈尔滨工业大学赵妍妍老师进行主题分享
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会平老师作题为《数据要素化的制度逻辑与协同治理》的主旨报告。张会平老师围绕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的制度演进,深入分析了数据要素化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机理,提出应从制度逻辑、权责配置与技术支撑三方面构建安全可控、激励相容、责任清晰的协同治理体系,为公共部门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决策能力提升提供制度支撑。

电子科技大学张会平老师进行主题分享
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刘鲁宁老师作题为《共建共治共享:数智时代的社会治理研究》的主旨报告。刘鲁宁老师立足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时代命题,系统阐释了数字技术深度嵌入社会治理体系后的结构变迁与逻辑重塑,指出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正推动社会治理转变,多主体参与、信息共享与智能决策的治理新格局为数字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启示。

哈尔滨工业大学刘鲁宁老师进行主题分享
10月10日下午
实地调研与访谈交流
10月10日下午,来自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及博士生代表前往哈尔滨社区与数据局开展调研,深入了解哈尔滨在智慧城市建设、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以及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方面的最新进展与创新实践,围绕“人工智能与多模态数智融合背景下的公共治理创新”展开深入讨论。
社区调研
哈尔滨市平房区建安社区和世纪城社区作为数字化基层治理的示范样本,近年来依托社区信息化平台和智能感知终端,积极探索数字赋能社区治理的新路径。社区负责人向工作坊专家学者介绍了在智慧党建、居民服务、网格化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和数字化转型经验。通过现场观摩社区综合治理指挥平台、智能安防系统及便民服务终端,与会人员深入了解数字技术在提升基层治理响应效率、优化服务流程方面的实际成效。与会人员深入了解数字技术在提升基层治理响应效率、优化服务流程方面的实际成效。

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情况介绍
数据局调研
平房区数据局负责人向与会人员系统介绍了区域数据治理体系的总体架构、运行机制及建设成效。与会人员通过现场参观智慧城市运行指挥中心,详细了解数据资源整合、城市运行监测、民生服务响应等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应用。

平房区数据局工作人员进行介绍
10月11日上午
论文研讨上半场
论文研讨上半场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赵玉攀老师主持,主讲嘉宾们围绕应急管理数字化转型、政务服务信任构建、公共数据供给激励机制、算法治理公平与信任认知以及人工智能服务失误情境等前沿议题,展现了数字治理领域多样化的研究视角与方法探索。

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系主任赵玉攀老师主持
论文分享交流环节
哈尔滨工业大学汪雨鑫博士汇报了题为《敏捷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数字技术嵌入的适配机理及建构思路》的研究。汪雨鑫博士基于应急管理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需求,探讨了数字技术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中的嵌入方式与适配机制,构建了“技术嵌入—组织适配—体系重构”的分析框架,为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敏捷化与智能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山东大学孙宗锋老师和清华大学吕俊延老师对报告进行了点评,肯定了研究的创新性,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模型与拓展实证分析的建议。

哈尔滨工业大学汪雨鑫博士分享论文
华中科技大学鞠京芮老师汇报了题为《行政审批机器人的拟人化特征对公民信任生产的影响机制研究》的论文。鞠京芮老师基于实验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行政审批机器人拟人化特征下对公民信任形成的影响路径,揭示拟人化设计在政务服务场景中促进信任生产的心理机制,为智能政务服务的人机关系优化提供了依据。东北农业大学李雪松老师与南开大学王力老师在点评中指出,该研究选题新颖、设计严谨,为理解人工智能在政务服务中的信任建构提供了重要启示,并建议进一步拓展样本来源与情境应用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鞠京芮老师分享论文
电子科技大学薛玉玉博士汇报了题为《数据治理视角下风险控制与经济激励对公务员数据供给态度的影响——基于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实证研究》的论文。薛玉玉博士从数据治理视角出发,探讨风险控制与经济激励在推动公务员数据供给中的作用机制,揭示了风险感知与激励约束对公共数据供给意愿的双重影响。华中科技大学鞠京芮老师和哈尔滨工程大学聂爽老师对报告进行了点评,认为研究选题具有现实意义,并建议进一步深化理论模型与情境适用性分析。

电子科技大学薛玉玉博士分享论文
山东大学王天琪博士汇报了题为《Beyond Algorithmic Explainability: Organiz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Shaping Public Perceptions of Fairness and Trust in Automated Decision-Making》的论文。王天琪博士基于TOE模型系统分析了算法可解释性、组织权威性与腐败信息对公众公平感知和信任水平的影响机制,丰富了自动化决策情境下算法治理的组织社会视角。中山大学郑跃平老师与南开大学王力老师对报告进行了点评,肯定了研究的理论创新与实证设计的严谨性,并建议进一步拓展样本场景以增强研究结论的外部效度。

山东大学王天琪博士分享论文
中山大学张梓丙博士汇报了题为《人工智能服务失败对公众感知机构可信度的影响:作用机制与边界条件》的论文。张梓丙博士聚焦人工智能应用过程中的服务失误情境,探讨服务失败如何影响公众对机构可信度的感知,为智能政务服务中的信任重建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南京大学刘若玄老师与哈尔滨工程大学聂爽老师对报告进行了点评,认为该研究紧扣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并建议进一步丰富数据来源以增强研究的解释力。

中山大学张梓丙博士分享论文
10月11日下午
论文研讨下半场
论文研讨下半场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刘鲁宁副院长主持,主讲嘉宾们围绕人工智能治理、算法问责、政府回应及国家智能化转型等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展现了人工智能时代公共治理研究的前沿动态与多元视角。

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刘鲁宁副院长主持
论文分享交流环节
上海交通大学贺春华博士汇报了题为《行动者与问责方的“双重漂移”:算法避责的机制剖析与治理重构》的论文。贺春华博士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系统剖析了算法治理中责任主体与问责方的“双重漂移”现象,揭示技术复杂性与制度能力不足共同导致的责任模糊与问责失效问题。哈尔滨工业大学刘鲁宁老师与电子科技大学黄剑锋老师对报告进行了点评,认为研究在算法治理责任体系的理论建构上具有重要启发,并建议进一步结合典型案例深化机制验证。

上海交通大学贺春华博士分享论文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王若云博士汇报了题为《Does Emotion-based Response Work? The Impact of Government Response Strategies on Citizens’ Satisfaction》的论文。王若云博士从政府回应视角出发,比较了理性回应与情感回应策略在不同情境下对公民满意度的差异影响,揭示了情感化回应在提升政府回应性与公民认同中的潜在机制。山东大学孙宗锋老师与东北农业大学李雪松老师对报告进行了点评,认为研究在拓展政府回应性理论和验证情感回应效应方面具有创新意义,并建议进一步结合多源数据进行实证深化。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王若云博士分享论文
清华大学吕俊延老师汇报了题为《计算式回应:生成式AI嵌入与政府回应的计算转向——基于T市Z区“智慧平台”案例的分析》的论文。吕俊延老师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基层治理的实践案例,系统探讨AI技术如何重塑政府回应的流程逻辑与组织机制,为理解生成式AI在公共治理中的嵌入方式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中山大学郑跃平老师与电子科技大学黄剑锋老师对报告进行了点评,认为该研究在揭示人工智能对治理模式转型的作用机理方面具有前沿价值,并建议进一步关注算法介入下的制度约束与伦理规范问题。

清华大学吕俊延老师分享论文
东北农业大学李雪松老师汇报了题为《“事后诸葛亮”:事后解释策略对公众算法透明度的影响研究》的论文。李雪松老师聚焦算法决策的可解释性问题,分析事后解释在提升公众理解与信任中的作用机制,并比较不同解释策略在算法透明度感知中的差异效果,为算法治理中的公众认知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南京大学刘若玄老师与华中科技大学鞠京芮老师对报告进行了点评,认为研究选题前沿、设计严谨,并建议进一步拓展研究场景以增强结论的普适性。

东北农业大学李雪松老师分享论文
南开大学王力老师汇报了题为《国家如何准备智能化治理转型?——基于全球135个国家的组态视角分析》的论文。王力老师基于全球比较研究,运用组态分析方法探讨不同国家在推进智能化治理转型中的路径差异与关键要素组合,为全球治理比较与智能化转型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哈尔滨工业大学赵玉攀老师与清华大学吕俊延老师对报告进行了点评,认为该研究在全球治理比较与智能化转型机制分析方面具有重要启发价值,并建议进一步挖掘制度环境与技术创新之间的互动关系。

南开大学王力老师分享论文
致谢与总结环节
经与会专家投票评选,本次工作坊共评出三篇优秀论文,分别是《行政审批机器人的拟人化特征对公民信任生产的影响机制研究》《Beyond Algorithmic Explainability: Organiz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Shaping Public Perceptions of Fairness and Trust in Automated Decision-Making》以及《Does Emotion-based Response Work? The Impact of Government Response Strategies on Citizens’ Satisfaction》。
中山大学数字治理研究中心中心郑跃平主任在总结中指出,本届数字治理工作坊在议题设计与形式安排上体现了高度的开放性与前瞻性,不仅促进了学术观点的深入交流,也为跨校、跨领域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应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建立常态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机制,推动数字治理领域形成持续互动、协同创新的研究共同体。

中山大学数字治理研究中心
郑跃平主任致谢和总结
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刘鲁宁副院长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本次工作坊虽规模不大,但组织精细、内容充实、交流热烈,充分体现了“小而精、实而深”的学术氛围,希望未来继续保持这种高质量、深层次的交流传统,让数字治理工作坊成为国内外学界共享思想与成果的重要平台。

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刘鲁宁副院长致谢和总结
本次工作坊的举办为数字治理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学术界的深度交流与成果共享。未来,工作坊将继续发挥平台作用,深化多学科合作,探索数字治理的创新路径,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贡献力量。

与会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