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经管灼见 -> 正文

经管灼见

经管灼见 | 第16期 马涛:贯通高质量需求体系,提升双循环消费能级。

来源:行政办公室 作者:马涛 发布时间:2021-02-01 15:03:56 点击数:

2021年1月6日上午,我院副院长马涛教授受邀参加由商务部组织的“2020-2021年宏观经济形势”座谈会。出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考虑,会议采用视频会方式,通过网络连线进行。马涛教授结合会议议题进行了题为《贯通高质量需求体系,提升双循环消费能级》的发言。发言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时期我们所面临的需求和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基本规律性认识。二是重点探讨2021年我国消费市场、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民生物价等重点领域可能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


一、新时期我国需求和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规律性认识

从近几年我们这个阶段的改革和经济政策的宏观认知上来看,十三五期间基本上廓清了供给侧改革的一个基本思路和未来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阶段性的任务:我们面向国际高质量的工业需求,以及国内由于收入水平提高而导致的工业需求和服务业需求升级。目前我们的供给是中低质量的,因此我们中长期供给侧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清晰的,需要围绕高质量的内外需求展开。由此可见在十四五期间,提出的需求侧管理与改革,需要把它的战略框架和内需体系梳理清楚,其中我们需要考虑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和消费结构性变化的基本定位。因此需要更新我们对于当前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方面,中国在全球分工的认识。

1、认识一:十四五时期和未来一段时间里面,我们对于生产和供给的关系是从内部的发展红利向世界市场的命运共同体红利转变。从内部上来讲,我们过去的发展是享受到了世界发展的红利。我们作为世界工厂,从内外部的联系上看,改革开放40年以来,尤其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可能更多的是享受了全球的市场红利。而未来要想进一步发展,中国需要与世界经济体系融合形成命运共同体红利。2019年末,我们的市场主体已经达到了1亿2000万规模,资产超过100万亿人民币。未来15年后,我们可能更多的要从世界工厂再叠加上需求规模的世界级市场,能够牵动更多世界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供给及生产,叠加到我们的需求体系里,形成命运共同体红利。

2、认识二:十四五时期和未来一段时间里面,我们对于生产和供给的关系从中低质量的供给分工定位向高中低质量的分工定位转变。当前我们主要为发达经济体中的中低质量需求提供生产供给,未来可能要进一步扩展到面向全世界的需求并提供供给,不仅要保持中低质量体系的生产供给,而且要扩展和提升高质量的生产供给。

1)短期内越南和墨西哥还无法替代我国世界工厂的位置。过去长三角和珠三角转出的企业很多去往类似越南和墨西哥这两个为典型代表的国家。总体考虑看,越南和墨西哥短期内还很难成为新的世界工厂。但毋庸置疑,在疫情导致的要素阻断和生产秩序的调整过程中,这两个国家所代表的区域生产链条仍然会在全球的生产链条里面和产业转移里面获取更大的份额;但全面取代中国世界工厂的位置还存在一定难度。主要短板:①这一类国家的总体产能能级相对较低、体系不全、一些关键链条及基础较我国更为薄弱。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受教育水平人口数量逐渐增加,目前我国职业素养和受教育水平(尤其是受过大学教育)的绝对规模人口数量是全球规模最大。直接支撑了我们依赖于知识、偏向于新技术采纳的消费产业需求的扩张市场。③越南和墨西哥两个国家都具有明显特征:在本土的金融和服务之外,另一个整体运输效率比较低、运输成本比较高,这些都是一个生产型经济体系需要具备的一些基本要素。

3、认识三:十四五时期需求的结构性判断。

1)确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签署RCEP和欧盟投资协议,实际上是把推动了我们的生产供给与发达经济体的高质量国内需求和发展中经济体的中高质量需求融合。经济济增长的速度(现在就业刚性比较大)如果不慢的话,保持一定规模增量的国际需求是必不可少的。

2)从中长期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要跟短期内宏观调控稳和可持续相结合。我们工业体系用70多年走完了其他国家发达经济体一百多年的工业化路程。同时也带来了两个问题:①技术零部件、技术原材料、工业技术基础薄弱。我国工业发展本身就走得快,积累不够。②面对当前的国际竞争和产业竞争,如果未来不能够突破卡脖子等创新瓶颈,那么一方面是无法获得未来的产业竞争国际优势,另一方面短期之内还有可能会产生由于规模缩小、多样性减弱带来的产业退步的风险。这可能是我们当前阶段需要着重考虑的一个潜在风险。

3)现在的内需规模里,引导人力资本型的产业发展是改善经济增长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2021年从需求和增长的角度看经济发展趋势

1、2021年来看,超大市场规模对全球供给的拉动作用仍然会增强。2021年消费仍然会有比较强的恢复动力,也就是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仍然会得到巩固和加强。当前来看四季度价格效应拉低了消费的增速,从三季度数据来看,消费月增长率大概0.9%左右,剔除价格效应,全年商品消费增速大约能恢复到估算的7%左右。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来看,前11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大约不到3%(2.6%左右),其中制造业、房地产、基建投资的份额占比较大。某种程度上来说,2021年最值得我们依靠、巩固和提升的仍然是消费对增长的作用,尤其是融合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作用跟全球的拉动作用。2019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进口规模占全球比重已跃居全球第二。典型进口产品在全球市场里面占有的份额均超过50%。由于我们今年疫情控制的比较好,也实现了正增长。尤其疫苗出来之后,这一点的预期恢复正常增长要素流通的预期可能就更强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2021年我们是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和进口市场。所以说从消费和进口需求政策的完善体系和重点突破是2021年的一个重点。

2、2021年全球高质量的需求结构仍然会保持基本稳定,短期之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全球层面上的需求规模可以分成两部分,我们面向国内外的高质量制造业的需求标准,我们国内供给体系要够得到仍然是比较困难。所以短期之内仍然是中高质量国内产品的服务和需求,以及与相对友好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中高质量国内需求。提出4点建议:

1)最关键的要先建立高标准制度体系,来构建我们的消费体系和内需体系。一个是贸易规则:实际上就是更多的高标准国际贸易规则。最近商务部组织的几大经济体的谈判和协议的签订里面都很清晰,如对原产地的规则得到强调、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平更高、服务业开放的层级和能级更高、数字贸易加速推进、劳动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要求更严格、对两个市场的统一标准、保护竞争的政策更刚性等。反过来讲,我们加入WTO实际上是通过开放推动的。我们的国内市场经济体系,尤其是生产和消费体系的改革之后,到现在已将近20年。这些发达经济体的市场和包括发展中经济体的规则也发生了非常多的变化。对标高标准的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经济规则,实际上也是再一次通过紧跟国际市场经济体系,相应更新我们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工作。一个是产品服务的高品质:像我们工业产品在一个服务业产品、包括农产品,现在明显的看出来产业升级不光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我们国内的产业链的升级体现出来对需求的带动作用。现在的产品和服务里面设计密度高了,研发投入的含量也高了,产品里和服务里面的这种生产的可持续性的标准要求也高了,它的价值增值和价格水平也相对高了,更加依赖于收入水平的提高。

2)要通过现在的大数据等这种多元数据,综合评估出具备现在中国合理的高质量需求规模和倾向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现在的需求是结构性的不平衡,有两点非常突出:第一点,我们的金融业和制造业的不光是过去的结构性问题,再加之疫情冲击带来的恢复更加剧了这种不平衡。典型来看就是它的规模和利润的积累加大了这种不平衡。初步估计2020年金融业全行业的利润回报利润率是近几年高点,制造业可能会低于近几年平均值。这实际上大大影响了国内需求结构不平衡。第二点,现在收入水平的提高带来的国内外需求及消费潜力的释放也是不平衡的。十四五时期,现在呈现出从中低收入水平向中等收入水平增长的速度是相对较快的。在我们的这种体量叠加之下释放出比较大的需求的和消费的增量,这一点跟现在全球其他经济体形成了明显的反差。从全球其他经济体里面来看,发达经济体总的规模有10亿人口左右,他们从高质量的较高收入水平向更高收入水平提高的速度相对较慢。其他发展中经济体从低到中等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目前来看可能更困难。所以现在从全球比较来看,中国国内市场的这种贯通需求规模和需求体系、把消费带来的体量扩大加深,可能更具有新的战略意义和可行性。

3)日渐加速的数字化及核心技术的运用,从生产和需求的两侧造成了不平衡影响。如工业互联网加速了生产需求的迭代,使之出现了对新的生产产业链条更新和重塑现象,导致现在产业已经不完全是在全国的国土空间范围内区域布局了,更多的是在中心城市和都市圈里就能完成绝大部分产业链条。在创新上体现的更加明显,科创板绝大部分企业都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此外,带来了生活需求上的显著聚集性特征。初期阶段是长尾效应,但现在数字化的规律性作用到中期阶段具有一定规模之后,长尾效应在减弱。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需求层次丰富、中低端需求规模比较大的经济体来说,从短期来看,避免由于数字化加速带来中低质量的生活需求规模的骤降,可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风险点。

4)在十四五期间尤其是2021年开局之年,现在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对区域性公共品的需求(如大湾区、长三角),已经跟全面增强县域和中小城乡的公共服务标准不完全一致。长三角能明显看出由于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带来了经济质量和产业的更新,以及人口的聚集,城市功能的增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十四五期间尤其是2021年,我们现在的城镇化水平,加之中心城市的各类要素的集聚趋势,使得这种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带来的其与区域和国家间的不平衡仍会进一步加剧。但是从需求的角度来讲,着重考虑区域性需求体系,尤其是公共服务水平这一需求门类,一方面是需求政策体系的一个增量,另一方面也会较为直接保证现在全国的宏观要素配置水平集中到最有效率的长三角、珠三角这些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里面。因此,需求结构的重点政策空间如何构建,能够实现对公共服务水平全局性的提升,是值得关注的重点。



作者:哈工大经管学院 马涛教授